今日看点:打造沿黄齐鲁粮仓,创建一批吨粮县、吨粮镇
“去年合作社负责的部分‘吨半粮’创建核心区小麦亩产达到1300多斤,秋收玉米亩产1700多斤,实现了‘吨半粮’。”德州市临邑县富民小麦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魏德东获得2022年度“全国十佳农民”称号。他流转土地2000多亩,年产粮食2500余吨,连续十年承担了山东省农科院“玉米-花生宽幅间作高产高效栽培模式”实验项目,在保证玉米产量的提前下,一亩地靠花生多收入500元。科技是打开农民富裕之门的金钥匙。目前,魏德东的合作社带动周边近300个农户成为种粮大户,托管土地3万多亩。
悠悠万事,吃饭为大。种粮大户发展的背后是山东坚定扛牢农业大省责任,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,全面实施“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”战略,持续稳定粮食产能。2022年夏粮总产528.32亿斤,比上年增加0.88亿斤,增长0.17%;秋粮总产580.44亿斤,比上年增加7.74亿斤,增长1.35%。
(资料图)
山东省人大代表、泰安市岳洋农作物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薛丽娜注意到,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坚决维护粮食安全,实施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行动,开展乡村振兴科技创新提振行动,推进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,实施种业振兴计划和良种工程,推进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的工作重点。“作为一名一直奋斗在基层的职业农民来说,感觉下一步特别有干劲,报告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加力提效!”
今年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起步之年,农业农村部提出以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为抓手,全力以赴端牢端稳中国饭碗。
为中国饭碗装上更多山东粮,2023年山东省将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440万亩,整体创建一批吨粮县、吨粮镇,支持德州等条件的市开展“吨半粮”产能建设、打造沿黄“齐鲁粮仓”。
按照《山东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年行动计划(2023-2025年)》(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),高质量建设黄淮海平原粮食安全产业带,推进以小麦、玉米“两主”为重点的核心保障区,以大豆、薯类“两辅”为重点的优势提升区,以水稻、杂粮等“多极”为重点的特色发展区建设。到2025年,建成一批稳产高产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性保障基地,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100亿斤以上。
东营市垦利区,黄、白、紫、灰、赤、红6种颜色水稻勾勒出的稻田画,成为初秋黄河口一道靓丽的风景。原来寸草不生的盐碱地变身大粮仓,经过不断改良土壤,种植耐盐碱水稻,面积超过40万亩。
滨州市博兴县依托粮食加工和水产养殖两大产业,明确了“一虾一豆”作为绿色高效产业发展的新重点,开辟“种养结合、渔粮共赢”绿色生态发展新模式,打造自西向东绵延20公里的生态对虾产业带,沿黄高效生态农业迸发出新的活力。
山东在黄河两岸建设特色农产品基地,通过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,沿岸优质蔬菜、特色水果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等产业遍地开花,一条千里黄河绿色高效农业长廊正在形成。五年来,创建沿黄小麦、沿黄牛肉等6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,“济麦”“齐黄”“登海”等作物品种多次刷新全国高产纪录。
三年行动计划提出,到2025年,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.3万亿元,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县(市、区)达到80%以上。建设一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,打造沿黄绿色高效农业示范带。
去年8月,第三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创建名单公布,山东省金乡县和阳谷县入选。加上第一批入选的枣庄市、第二批入选的齐河县,全省目前共有4个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。
“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,全省现代农业建设迎来新机遇。”山东省人大代表,汶上县蜀山源家庭农场负责人、鲁迎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徐晓晓说,发展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产品和产业,建基地、兴园区,向打造高质量高效益的农业产业集群方向努力,促进农业走向规模化、标准化、专业化的发展轨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