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搜索 搜索
当前位置:热点关注 > 正文

优秀员工离职的4大原因:有人在看故事,有人在照镜子-世界聚焦

2023-05-16 09:19:15 人力资源杂志


【资料图】

来源|环球人力资源智库(GHRlib)

今天,我为两位同期入职的高级专业总监办理了离职手续,就像我当初为他们办理入职手续那样。现在是离职,当初是入职。L女士,全球TOP30名校硕士归来,顶着关系户的光环入职;Z先生,国内TOP5管院硕士毕业,业内TOP3集团总部任职经历。 作为集团升职最快、最年轻的两位高级专业总监,年年绩效为S(最高级),次次人才盘点为第九象限(明星员工),集团上下大小个人奖项都拿了个遍。当他们俩同时提离职流程,把辞职信递交给集团总经理时,集团领导们着实没有反应过来。集团超级绩优的高潜力股,最终选择离开,作为他们日常的饭搭子且都是公司老员工,结合日常工作和交流,我认为以下4个原因最终促成了他们的离职。

无休无止的工作交接

让人心力交瘁

集团在高速发展过程中,人员快速增长,工作高强度高压力之下,人员的流动居高不下。 同事L接受了很多离职同事的工作。起初只是不起眼的一份报表,慢慢发展为一个兼岗,说好等新人来了交接出去的工作,不仅没有等来新人,又有同事离职,无人交接的情况下不断接手很多岗位以外的工作。 随着职位的晋升,集团管理规范要求的增加,对本岗位的专业度、颗粒度、执行力等都有更高的要求,工作不仅是量的增加,同步而来的是质的提升。L每天积压了大量工作,第二天还没来得及处理前一天未完成的工作,又接了很多新的工作,疲于应付。L有一次和我抱怨说:“上一秒还想着公司几个亿的投资测算,下一秒就成了打杂小妹。虽然我也是从最基础的岗位干起来的,作为部门司龄最老的员工,这种混乱、无序、大量又繁杂的工作交接和工作角色来回切换,真的招架不住。”

领导迷之自信的神操作

让人苦不堪言

因为某项新业务部门负责人离职,Z在分管领导的软磨硬泡之下,从专业线转岗成为该业务部门的全国负责人。 在他走马上任的第二天,在他还没摸清楚业务门道的时候,就被要求签订全年的经营目标责任书 。 没有任何培训,也没有任何交接,领导所谓的“你就去练练手,业绩不重要”就只停留在了说说而已。而随着业务的开展,Z的几次工作铺排都没有达到领导的预期效果,进而产生了信任危机。 领导一度怀疑Z的态度问题,在发现Z真的很努力想做好,但是确实不知道怎么做以后,就质疑Z的能力水平。全然忘了当初是他的力荐才让集团放弃了外部招聘人员。 而Z,硬是凭借着一股不服输的精神,在接手业务三个月后有了第一笔收入,最终提前2个月完成了全年的经营指标。 他说:“虽然保住了领导的面子,夸下的海口,可是我真的不想做业务岗,每次逼着自己去应酬,真的很受罪。也许领导是好意,想要栽培我,可我志不在此,硬要逼着我去突破,真的很难受。”

内卷卷不来业绩

却能把优秀员工卷跑

日子总是在悄无声息中流逝,行业的风口也就这么几年。 原本以为上市将迎来新一轮的业绩爆发,却不想三年疫情将一切打回原形。 曾经扩张得多快,现在收缩得更快,没有了新拓业务,就只能在现有工作卷。因为某位集团领导的一句话,L来回修改了几天PPT,当L在某天晚上十一点半把最新修改的PPT发给分管领导时,分管领导秒回消息:你再修改一版,今晚发我。 L瞬间爆发了。那天她身体不舒服,原想下班了赶紧回家躺着,却在回家路上接到电话,要求根据领导的修改意见继续做PPT。 L说,我在那一刹那真的怀疑自己的工作意义,为了集团领导一句自己可能都不记得的话,一个PPT来回修改了几十遍,甚至可能都不一定用得上,这样的卷到底有什么意义?我们以前的业绩,是切切实实干出来的;现在呢?感觉就是从各种角度提炼数据,行情确实不好,业绩确实没有完成,我们不是想怎么做业绩,但是想方设法掩盖没做好。这样的内卷之下,我感觉不到自己的成长变化,虽然忙但竞争力却下降了。

公司利益分配不当

是很多人离职的导火索

Z拼了老命超额完成了业绩指标,分管领导以公司整体效益不好为由,不发奖金。原本Z虽有怨言但集团去年确实效益不好,忍忍就接受了。 然而,开年后Z却得知,分管领导没有因为集团效益不好未拿奖金,反而因为分管了Z负责的业务是整个集团唯一超额达成指标的业务,额外拿了一笔奖金,于是乎愤然离职。 公司利益的分配虽然做不到百分比的公平公正,但是至少对大多数人,尤其是关键员工、绩优员工的利益有基本保障。若非生活所迫,又有多少人愿意在职场拼搏,为工作卖命。平时的小恩小惠是锦上添花,但是关键的晋升、调薪、年终奖处理不好,才是最为致命。 Z说,如果给我发了奖金,哪怕数量不多,我会觉得分配太吝啬,但我不会走,毕竟以前公司也大方过;可是现在,干活的人一分没有,指挥的盆满钵满,甚至连点汤都不分一点,这不仅是领导个人的行为问题,而是整个公司的机制导向问题,这才是最让人寒心的。每一个加入公司的员工,都是经过初试、复试、终试千挑万选而来的; 在他们加入公司时,公司都对他们寄予希望,而他们也在各自的岗位上,努力拼搏,共同奋斗。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,是否因为老员工熟悉公司就应该要多承担岗位之外的工作,他们是否还能在更高工作质量要求下做好分内工作? 那些把员工放在不擅长的岗位上,打着锻炼的旗号要求员工突破自我的用人决策,到底是管理者的深思熟虑,人才发展规划还是无人可用,拉人顶包? 不在外部市场寻求增量突破,而在内部陷入无休无止的PPT修改、表格美化、文字描述,甚至不成文规定晚上八点、十点以后才下班的内卷组织氛围,到底是公司竞争力的提升还是员工无意义的内耗? 而又要马跑,又不给马吃草的分配机制,企业是否真的不在乎绩优员工、关键员工的心理感受?看着同期入职的2位同事一起离开,想想这些年来我们一同经历的那些事,祝愿我们都能有更好的未来吧!(end)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“《人力资源》杂志”立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