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工智能如何应对气候变化
夏至已至。去年夏天的热浪还让很多人记忆犹新,那是我国自1961年以来的最热夏季。如今,各地频繁出现的高温暴雨等极端天气让人们担心:今年夏天会比去年更热吗?
从数据上看,全球气温升高的趋势相当明显。尽管此前3年的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温起到了暂时“刹车”作用,但过去8年仍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8年。其中,2016年是有记录以来全球最热的一年。目前有多家机构预测,2023年或2024年极有可能超过2016年,创造新的全球最暖纪录。
(资料图片)
面对气候变暖,人类应该如何应对?一些科学家寄望于目前火热的人工智能。
要应对气候变化,首先要“辨症”,要有对天气的准确分析和预测研判的能力。但这并非易事,而人工智能恰恰可以在气象预测领域大展身手。
今年4月,中国发布的人工智能大模型“风乌”,首次实现在高分辨率上对核心大气变量进行超过10天的有效预报。从预报精度看,相比于传统的物理模型,“风乌”的10天预报误差降低19.4%;从预报时效看,全球范围内最好的物理模型HRES有效预报时长最大为8.5天,而“风乌”达到了10.75天;从资源效率看,现有物理模型往往需要在超级计算机上运行,而“风乌”大模型仅用GPU便可运行,30秒即可生成未来10天全球高精度预报结果。
从“风乌”的实践可以看出,人工智能应用于气象领域,从大数据中挖掘规律,可与传统的数理方程形成互补,为生产生活提供更准确、更实用的天气预报。气候变暖将让极端天气更频繁,人工智能可用于改善气象灾害警报系统,实现提前和精准预警,在防灾减灾中发挥更大作用。
应对气候变化,从长远来看,还需要“去根”,即针对气候变化原因采取各种减缓措施。不少科学家认为,气候变暖与碳排放带来的温室效应密切相关,只要人类社会的化石燃料消耗不减少,气候变暖的趋势就不会停止。
加强人工智能应用,可以实现更精准、稳定、有效的减排。人工智能作为能源转型的重要辅助工具,越来越多地被整合到工业系统和家居生活的能源管理中,提高能源利用效率、减少峰值需求,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能源。此外,在核聚变、新能源材料、碳捕集存储利用等领域,人工智能也可以通过发挥数据分析、建模和预测等方面的优势,为这些绿色技术的研发加速。
波士顿咨询集团(BCG)曾在其研究报告中预测,如果要实现《巴黎协定》中提出的将全球平均气温上升限制在1.5℃的目标,各国必须在2030年前减少50%的碳排放。使用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减少26亿吨至53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,占减排总量的5%至10%。
如果把人工智能看作一剂药方,那么它也有局限和副作用。例如,人工智能大模型本身就是耗能大户,会增加碳排放。当它与人脑同时工作时,人脑的能耗仅为机器的0.002%。
人工智能是引领未来的新兴战略技术之一,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紧迫挑战之一。人工智能革命和绿色能源革命齐头并进,已成为大国竞争必须抢占的科技制高点。我们既期盼更绿色环保的人工智能,也期盼更智能可控的绿色能源,就像期盼盛夏不再酷热难耐。(本文来源:经济日报 作者:佘慧敏)